我心中理想的学校——读《走近最理想的教育》有感

作者:唐卫平 更新时间:2012-5-18 8:16:27 来源:湖南省株洲市第十八中学 【字号: 】 浏览
   朱永新,男,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常委,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台湾《本土心理学研究》顾问,曾当选为《南风窗》“为了公共利益”2003年度人物,中央电视台“2005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中国教育电视台等10家单位联合评选的“2005中国教育英才”。
前一段时间,拜读了朱永新的《走进最理想的教育》一书,他用质朴的语言、生动而又富有激情地描述了心中的教育理想: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理想的课堂、理想的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合书而思,不禁心潮澎湃,对教育的理想追求又一次被燃起。下面我用粗浅的看法来描述一下我心中理想的学校。
一、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所有文化品位的学校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让学校的每一堵墙壁都能说话。”也就是说优雅的环境能净化人的心灵,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教育的载体,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学校的一种文化气息与品味,能让学生一走进校园就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理想的学校,应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谐团结的人际关系,校园中每一个分子都有知识的味道,校园里处处有体现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的文化标志。大到各种教学、办公、生活、活动设施的设计,小到厕所的设计美化,都能充分体现出一种高雅与人文关怀的气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我们的学生在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的是对理想的追求。我校有着“臻和至美”的先进办学理念,如果以“和”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实现,再把其他已有的如教学、办公、学生公寓、食堂等场所加以精心设计美化,增加其文化含金量,我想至少硬件环境建设能体现出是一所具有文化品位的学校。试想,随着学校管理的进一步优化,师生观念的改变,教与学的进步,并积极开展国学修养与文明礼仪教育,塑造学生良好品格,师生一举手一投足都能体现出文化的涵养,那么学校将会成为一所硬件软件双优的、具有较高文化品位的学校,才能更好地阐述“和”文化这一博大精深的内涵。
二、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所有特色的学校
朱永新在《走进最理想的教育》一书中举例说,美国《新闻周刊》曾经对全世界的学校做过调查,最后评出了十所最好的学校。这些学校中选的原因不是因为各方面非常强大,而在于他们在某一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从而特色立校,独树一帜。一所学校如果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力,就没有优势。当然,学校的特色不是空穴来风,它是校长和全体教职员工独特的教育理念的产物,是学校长期发展的产物,特色或是学科方向的,或是文化方面的,或是硬件的,或是软件的,但一定是符合学校实际和教育规律的,并且经过长期实践逐渐修正形成的。学校是否真正具有该特色,关键在于走出校门的每一位师生是否都能打上该特色的烙印。
三、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一位富有人格魅力、有着远大理想的校长
朱永新在书中说,校长是一校之魂。确实,一个出色的校长总在发现每个教师的优点、长处,能把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到极致。校长应该懂得教师的需要,创造一种好的氛围;同时让最优秀的教师得到最应有的回报。校长要和每个教师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用真诚、宽阔的胸怀和无私的奉献赢得教师的尊重。校长应该用自己的科研、教学成就去影响教师。校长应该是一个能够清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使命,具有奉献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校长。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校长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要善于对事物进行分析和概括,并且灵活运用概括出来的结论。这是对学校实施教育理想的实质所在。我们总是力求做到使全体工作人员,从校长到看门的工作,都来实现教育思想,使全体工作人员都全神贯注实行教育思想。”这句话把校长的办学理念、办学理想概括得非常精辟。衡量一个校长是简单的管理者,还是教育家,根本就是看他有没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有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校长就象一支舰队的旗舰,不仅仅是平时在航行中保持好编队的队形,更主要的是在战斗中要让各舰种协同作战,最大限度的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
四、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一支团结务实,开拓进取的干部队伍
校长的办学理念要得以贯彻执行,必须有一套科学的、现代化的、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要有一支想干事、能干事、懂业务、甘奉献、讲团结、善合作的干部队伍。良好的制度可以创造出生动活泼、奋发向上的局面,现代化手段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人性化管理可以使全体师生心情舒畅,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现代教育的管理者应当有这样一种本领:把关怀、关心、关爱、关注送到每一个员工的心坎上,使他们感受到单位对他的重用、重视和尊重,感受到自己存在的重要,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干部队伍的务实与进取,才能让每一位教师看到学校的希望,才能给每一位教师创造出辉煌的舞台,让每一位教师走向成功。
四、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一支敬业爱生、善于合作、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学校的办学主体是教师。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办好学校的关键。那么,怎样的队伍才是优秀的?首先,教师的师德高尚,教学基本功扎实,专业素养高,有先进的教学观念。其次,教师队伍的学历、年龄、性别结构合理,有活力,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教师、学科带头人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的前行,有一大批有激情、勇于奉献、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支撑着学校教育的蓝天。再次,教师必须有奉献精神,把教育作为事业追求,用爱心去浇灌学生的心田。最后,教师要善于与人合作,合作是多方面的,有教师和教师的合作,教师和学生的合作,教师和家长的合作,教师和校长的合作,教师和社会的合作。只有强加合作,团队才能强大,才能做到“双赢”。教师毕生都要自发的、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和动力的投入到教育与教学的研究之中去并乐在其中,教师应排除过多的私欲物欲杂念影响,教师应用知识和情感去洗涤每位学生的心灵,陶冶每位学生的心灵,填充每位学生的心灵。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知识上更充实,精神上更强大,还要使他们更阳光,更自信。
朱永新的这一段话让我陷入了沉思,他说:我们的不少教师,没有爱心,不是担任教书育人的角色,而是担任“教育警察”的任务;不是肯定成绩,而是发现缺点。当孩子们非常正常、非常优秀的时候,教师不去肯定他们、激励他们,而是将他的问题“放大化”。因此,我觉得我们很多教师扮演的就是一个“刽子手”的角色。在我们教师的手上,不知道失去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知道失去多少鲁迅、郭沫若,不知道失去多少非常优秀的人才。
我从教二十余年,接触的学生也很多,刚参加工作时甚至动手打骂过学生,现在回忆起来,心有余悸,记忆中往事不堪回首。我是一个要求完美的人,但是现实中不能过多地求全责备。2011届理科美术班梁玻同学,他是一位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8岁就失去了父亲,家庭的原因使他养成了一种自卑、封闭、自尊心强、心灵脆弱、心高气傲、独来独住、不合群的性格特征。他进入高二才学习美术,专业学习的困难可想而知,在学校集训期间,他一点点不如意就独自走出教室,在校园内“散心”,表扬过,也批评过,找他谈心不记得多少次了,每一次都是以泪洗面,他觉得他缺少父爱,从小到大把每一位老师都当做他的“父亲”,希望得到关爱,他觉得班上同学对他不好,其实对他已经是特别对待了。在他反复无常的表现中我逐渐失去了信心,去长沙集训参加外省考试,因为已经参加完省联考,又担心安全问题,我劝他放弃。可他的雄心壮志再加上他母亲也无能为力,经过领导同意,最后还是让他去了。结果,出发的当天,全体同学就等他一个人,因为他迟到了近二十分钟,真的无语。在长沙考试阶段,一场考试没考好,就躲在寝室不出来,每天的集合学习成了我的一块心病,生怕他出什么事。找他交流,让别的老师跟他做工作,就是铁板一块,要不就是后悔,要不就是自责,对不起在九泉之下的父亲。考试结束了,他专业居然过了一个一般学校,但由于成绩没有过抛档线,最后还是没有进入大学。最近听说他复读,专业又过了一个一本学校,真的希望他能成功。反思那段岁月,也许对他更宽容一点,更多一点爱心,是不是会更好一点。
五、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一批具有良好习惯、勇于探索的学生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必须在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分析心理学家荣格说过:“播下一种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庄子说:“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一个人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才能在未来社会的竞争中稳操胜券。在学校开展习惯养成教育至关重要。坚持不懈,就能使学生做到“学习讲勤奋,仪表讲大方,谈吐讲文明,待人讲礼貌,在家讲孝道,在外讲公德,生活讲朴素”。
宋朝理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时须教有疑,有疑时须教无疑,到此方是长进。可见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与创新的能力是我们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们学校的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确实有待提高,有待我们去教育,他们的求知欲望与能力有待我们去发现与挖掘。有一件事使我感动:星期四的第九节课是团委书法社团开展活动的时间,二三十个学生(其中书法专业生只有部分)聚集在书法教室,那个写字的状态,那个安静的环境,那个虚心上学的精神,让我倍感惊讶。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我想这应该是一种兴趣使然、是一种自发自主的学习、是没有压力的一种学习状态。我顿时发出感叹:要是我们的学生都能象这样去学习,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朱教授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这让我反思。当我们一直用我们所谓的经验,所谓的模式一成不变地去教一直在变的学生时,我们会发现很多问题。其实,世界一直在进步,只有用心去聆听,用心去体会,用心去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我们才能无愧于教育,无愧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