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生存》读后感

作者:未知 更新时间:2018-12-25 15:39:35 来源:湖南省株洲市第十八中学 【字号: 】 浏览

《学会生存》读后感

张旸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据知名教育专家型伟在《外国教育经典解读》序言所述《学会生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编著的一本关于教育方面的书籍。1974年被译成33文字,1978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一位官员到中国考察,竟发现没有人知道这本书。

而作为一名教育学硕士的在读生,同时又身为一线教师的我也是在如今才捧起了这本经典教育著作《学会生存——教育界的今天明天》,想来实在是惭愧。好在好饭不怕晚,晚一步阅读有晚一步的欢喜,现在我读来有更深的感悟

李大同先生在其书《冰点故事》,里这样到:这本书使他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并且使得他的一次对全国新闻界同行有关教育的讲座成了"无论是小记者还是大编辑,个个无不埋头狂记"令其兴奋的速记现场。虽然此书写于近五十年前,其中的教育报告也许已经失去了其的时效性,对我们的启发也没有大同现实说得那么震撼人心。但书中写下的一些真知灼见,在五十年后读来仍有振聋发聩的效果。

本书逻辑清晰,从教育的历史源头出发,到当代教育现状的总结汇报,再到未来对教育可能的影响,最后落脚到应对未来教育之路。尽管此书写在40多年之前,但是现在看来也没有过时。本身一开头就是对于当时的教育现状做了一份报告,其中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

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其核心是学会生存。

那么什么才是"学会生存"呢?

细究下来,其意有三:一是学会维持生活的知识与技能这包括就业前接受教育和就业后接受继续教育。二是争取有保障的生存权利。三是改善生存条件,提高生活质量。而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意义,就要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埃德加认为: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人们再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终身学习,是指人的一生都要学习,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学习伴随人的整个生命历程。

书中的一个观点令我深受启发。韩愈先生百年前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认为老师就是用来传递知识,解答疑惑的人。可是我们教育者难道真的只用做到这一点就可以了吗?

其实随着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的传递早已不是教育者的主流任务。书中这样写道: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与储存知识,而更加强调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习如何学习),强调性格和态度的培养。

教育归根结底就是教导大家学会生活——"学会如何去学习,这样便可以终身吸收新的知识;要学会自由和批评地思考;学会热爱世界并使这个世界更有人情味;学会在创造过程中并通过创造性工作促进发展""学会如何表现他自己,如何和别人进行交流"。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完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就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

而在现实中往往出现这样一个矛盾: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脱节,它所宣扬的价值体系与社会目标之间的差别,教育的课程计划陈旧与科学现代化之间的鸿沟等方面,从根本上使教育受到了损害,使得我们不仅无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反而压迫他们进行应试教育,实在是本末倒置!

教育过程是复杂的,它应考虑到社会发展、使用工具、个体心理等方方面面。它不应仅仅包括学科、艺术、体育、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更多的是唤起学生深处对于知识的渴望,从而自觉自发的去学习去探究!反思当今教育,社会教育,有没有给学生一个全面的价值观、世界观?科学教育,有没有把课堂知识与科学实践结合起来?技术教育,有没有真正帮助人类推进科学和社会进步?艺术教育,真的做到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沟通了吗?还有职业教育、体育等等。我们不能在教育中将智力的、体力的、美感的、道德的和社会的种种组成部分加以分离而使得人类更加疏远,支离破碎。

当然,目前中国的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对于国民教育人们也愈发重视。素质教育的口号早已打响,大家开始思考教育的真正目的何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学习化"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从书中得到的启发可能如埃米莉迪更生所说的那样:如果我能消除一个人的痛苦,或者平息一个人的悲伤,或者帮助一只昏迷的鸟重新回到她的中,我便没有虚度此生。我们老师从内心热爱学生,在行动上关爱他们,帮助他们成长,指导他们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奉献,学会为建设更美好的生活而奋斗。